報考藝考需理性對待不要盲目報考
日期:2018-3-4 10:52:44 / 人氣:26
藝考不易,其背后是考生耗資不菲的訓練以及輾轉多地備考、應考的辛勞。然而,記者采訪發現,考生們并非都是為藝術而來,一些人對所報考的專業并不了解,盲目報考的現象依然存在。
部分考生坦言,參加藝考是因為學習成績一般,考慮到將來好就業,才在父母或老師的勸說下突擊培訓,前來應考,有考生甚至在考場直接棄考。
▲2018年2月28日,北京,2018藝考,北京電影學院(北影)藝考第二日。圖片來源:視覺中國▲2018年2月28日,北京,2018藝考,北京電影學院(北影)藝考第二日。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表演專業負責人李立宏表示,報考人數增加說明專業獲得更多考生和家長的認可,但也有相當多學生的報考可能不太實際。“他們對未來專業發展、從事的職業都不了解,可能是受到社會、家庭等多種因素影響。藝考這些年還是有些‘虛火’的。”
“藝考需要有備而來,不能一拍腦袋就要去參加。如果僅僅是臨陣磨槍,在考試頭三月趕緊準備,我覺得這個就叫‘不靠譜’。”孫立軍建議,考生在報考時要理性,做好人生規劃,要有追求藝術的愿望并且平時就要對想選擇的行業勤做功課。
延伸閱讀:沒有藝考的日本如何培養演員?
持續一周的 “藝考”熱,讓“演技”再次成為熱門話題。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藝術類院校的報名人數相較往年又有提升,表演系依舊是最火專業。拿北京電影學院為例,表演被列為最難考的專業之一,錄取率不到0.82%,對未來演員的選拔可謂“百里都不一定挑得到一”。
與青年人對影視圈爆發的巨大熱情不匹配的是,熒屏上銀幕中,一張張光鮮亮麗的年輕面孔,常常被指“演技缺席”。擁有20多年教學經驗的中央戲劇學院教師劉天池在一檔節目中指出,目前常見的面孔中演技合格者恐怕只占10%。她認為,這背后與缺乏良性的競爭機制有關,也與市場過早地介入校園生活有關。
那么,別國的年輕演員又是如何培養的,他們又面對怎樣的市場環境?為此,本報采訪了早稻田大學亞洲文化研究學者李思園,讓她介紹日本的演員培養機制。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影視新人不斷涌現的日本演藝圈,并沒有“藝考”與“科班出身”的概念,年輕演員的演技皆是在鏡頭與舞臺上歷練而來。與目前國內一些新人“憑借一部網絡劇就火”的局面不同,日本演員鮮有“一炮而紅”的存在。從一個個小角色開始積累,邊打工邊拍戲,在市場和業界的認同中逐步“晉升”,是大多日本演員的發展軌跡。
日本沒有“藝考”“科班”概念,演技多在舞臺上和鏡頭前的實踐里獲得
文匯報:目前中國正在進行藝考,上戲、北影等院校的招生工作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其中最熱專業“表演系”,報考人數連年遞增,錄取幾乎是百里挑一。藝考被不少中國年輕人視為進入演藝圈的“敲門磚”。在日本,有志于成為演員的年輕人,會通過怎樣的方式達成理想?
李思園:雖然有少數藝術類大學開設“演劇學科”,比如多摩美術大學的“演劇舞蹈學科”,日本電影大學的“身體表現學科”,但在日本,幾乎沒有演員是“表演系”出身。 以演員為目標的年輕人更多地是通過所屬的藝人事務所,參加影視劇的試鏡;或者從學生業余劇團起步,進入專業劇團;是否接受過專業表演訓練并不會被特別看重。也有很多演員講到自己被星探發掘的經歷,從雜志模特轉行影視劇的經歷;或者參加偶像團體的甄選,先唱歌跳舞,成名之后獲得出演電視劇、電影的機會。在日本,成為演員的路徑很多,但很少有“一炮而紅”的機會,大多數機會都是建立對已有的經驗和實力的評價之上的。
文匯報:如此看來,日本演藝圈并沒有“科班出身”這一概念。那么這些演員的“演技”又是如何獲得的?事務所會對他們進行演技培訓嗎?
李思園:日本的“演員養成所”會進行演技培訓,比較有名的養成所有“向日葵劇團”,誕生了很多童星。但它更接近于培訓班的性質,一些家長會將小學階段甚至學齡前的孩子送去訓練,但除了有些想走專業道路的孩子,也有只是出于克服怕生、增加自信這樣比較單純的目的。
還有一個例子是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寶塚劇團。寶冢劇團既是劇團,又是學校。寶塚音樂學校是有辦學資格的學校法人,算是特例。她們招收13歲的女孩,培養到20歲左右,再正式推向舞臺。在學校既有舞蹈、聲樂、芭蕾、鋼琴訓練,也上文化課。舞臺實踐與演繹培訓相結合的寶冢也為日本演藝圈輸送了不少演繹資源。 偶像團體的事務所會對成員進行舞蹈、聲樂訓練,但“演技”是在舞臺上和鏡頭前的實踐里獲得的,是更為普遍的認識。